發表文章

精選文章

兒童的友誼發展里程碑

圖片
 去年曾經針對這個主題,做了一次親職講座 主要是說明亞斯伯格症孩子與同儕間的社交互動上的發展差異,裡面除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外,也包含了從這本書中摘錄的內容 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母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  後來似乎有再版的書籍,不過我想應該都大同小異。 當時在分享這個主題的時候,有特別列出了一句話,是我自己很喜愛的一段話 "Do not allow a child or an adult to become defined by a DSM label." ~ Temple Grandin 這些孩子會被定義,當然是因為他們有核心上的問題,但並不代表他們無法適應或發展這些能力。即使是被框架所歸類,我們仍要記住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回歸到原本的主題,我覺得這個友誼發展里程碑,並不是只適用於了解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對於一般的孩子其實一樣適用,因此也希望在此留個記錄,也和大家分享。 在了解發展里程碑之前,要先了解友誼的重要性,書中強調,「友誼是治療低自尊最有效的方法」,這點我是相當認同的,兒童時期所建立起的同理心、信任感、修復情緒及分擔責任,是未來建立成人關係的重要基礎。至於友誼的重要性可分為以下幾點: 改善問題解決能力 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透過朋友經驗的分享,來學習一些未曾經歷過的經驗 不用自己獨立處理,而能與他人共同解決問題 少一些敵人 孤立和缺乏朋友易被當做欺侮的對象 透過朋友來提供有效的情緒監控及修復機制 引導合宜的社會行為 建立自我形象及自信 接著就會按照年齡,來稍稍區分成不同的階段,每個專家都會有不同的分法,我自己臨床的經驗與習慣是,會切分為 幼兒園時期(3-6歲) 、 國小低年級階段(一到三年級) 、 國小中高年級階段(四到六年級) 、 國高中階段 。 在幼兒園時期之前,也就是三歲前的孩子,他們 主要是跟家庭成員互動,頂多是手足而非朋友, 所以在面對同儕時,他們會認定對方是搶奪物品或爭奪大人關注的敵人, 所以可能會把玩具藏起來而不願意跟別人分享。 幼兒園時期(3-6歲) : 而到了三歲之後,孩子才開始有了初階的合作能力, 就是 分享與輪替 。這個年齡的孩子, 會有一個功能性、自我中心的友誼關係。 遊戲的方式 :追求自發性和集體合作 友誼的概念 :以自我為出發點的, 可能是因為住得很近、對方有自己想要...

Mr. Roller 2017年式 剛勁款滾筒開箱

圖片
其實自己已經連續用了三代的Mr. Roller了 從左至右,分別是第一代滾筒、戰鬥硬滾筒、剛勁款滾筒 這次的包裝也更精美,還附上了膠膜,避免撞傷 閃閃發光的『藍海曙光』~ 這次的滾筒與之前最大的差異在於全新獨特的按摩表面 這是集合眾多使用的治療師與運動教練回饋後 所設計出來的四種平面,功能是像下面所列的 這個剛勁款的滾筒所強調的是四種平面所帶來的不同刺激 所以不能同一般市面上的滾筒,就直接躺上去滾就好了 但也因為這樣,他能更有效率的去處理深層的組織及緊繃的筋膜 自己測試了一下不同的平面 可以推薦給大家試用看看 * 以下內容有節錄FB『 藍海嘿熊瘋運動 』粉絲專頁 『條狀平行面』舒緩有感:模擬『前臂』(尺骨) 觸感,垂直肌肉走向,達到淺層大面積筋膜鬆動,迅速舒緩僵緊肌筋膜 初次使用者一開始可以選擇的平面(見上圖),因為他的刺激最小,而且範圍最廣 推薦可以用於『大小腿的後側』、『下背部左右單側』的大範圍筋膜 『交錯坡度面』深刻有感:模擬『指節』觸感,首創高低交錯、傾斜突起紋路,多方向擾動筋膜,豐富感覺輸入 接下來可以再試試看交錯的平面(見上圖),建議要先把大範圍的筋膜放鬆了之後再使用 推薦可以使用在『上、下背部左右單側』、『大小腿的後側』 『圓凸點點面』準確有感:模擬『指尖』觸感,精準定位細小肌肉,使用時提供多單點按壓及多方向撥動 在習慣了這樣的硬度之後,就可以開始嘗試看看這樣單點的刺激(見上圖) 建議可以先從較小的肌肉群試試看,比如說前臂的背側 推薦可以使用在『小腿後側的激痛點』、『肩胛骨上下方或是肩膀後側大小圓肌處』 『蛋形橢圓面』深度有感:模擬『手肘』觸感,提供局部區域深壓,高效率放鬆深層肌群,深入沾黏組織 最後可以試用看看蛋形橢圓面,因為是局部的深壓 所以建議一開始不要將全身重量施加上去 逐步的讓自己的身體去貼和平面,並且稍微左右前後移動 才能不受傷地有效深入沾黏的組織 推薦可以使用在『脊椎兩側』、『臀部臀大肌臀中肌及梨狀肌的深層按壓』 此外新版的滾筒顏色更繽紛了~~有下列的四種顏色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官網查詢喔~ 藍海購物網

翻轉過動人生讀後感-對特殊兒童的教學與引導

圖片
Photo by iStock photo.com 閱讀完這本書之後 對於自己未來處理這類型的個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這並不是指在治療手法或是專業知識的精進 而是從一個被診斷為ADHD、到處捉弄別人,被認為是一個失敗者的人 逐步的成為大家眼中的成功者 這樣的改變並非一夜之間 而是 一步步的在家人的陪伴下 隨著大腦的成熟,來自家人的同理,對於自身的覺察 以及來自外在不定時的成就感 慢慢建構出來的 我們必須了解沒有所謂一致的大腦 每個人的 變異性 是非常大的 而且 行為是多重系統所產生的結果 所以他並非是單純的遺傳或是父母教養那麼的簡單 再則 情緒 是影響行為很大的關鍵,特別是在學習上 當孩子處在一個『戰或逃』的情緒裡頭 其實大腦根本無從分心去做學習或是閱讀 因此過大的壓力、過度繁雜的環境、充滿挫折的社交 都會消耗孩子許多的能量 因此提供一個孩子有成就感的活動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 這個成就感的活動不應該拿來作為獎懲的工具 另外對孩子來說 交朋友(避免完全的孤立的社交狀態)也是很重要的 甚至遠遠勝過學業 協助孩子在挫折的人際關係中學習修正 並且在可行的情形下,讓他有適合的學習對象 (不一定要當下模仿或是不再做錯;而是在受挫之後,可以思索下一次該如何的應對) 至於情境脈絡是要告訴我們,行為需要放在情境中判斷的 當我們「 花時間 」追逐著該如何去減少負向行為的出現 更應該 「花相同的時間」去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 以及背後的原因 回饋迴路則是用來修正前次的行為 可以準備一本筆記,寫下錯誤的表現(但不一定要時時回顧) 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翻閱來提醒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 此外我們要了解孩子原本就有很大的變異性 所以不要試圖去治療或是控制這個回饋機制 但是相 信與陪伴孩子度過那段慘澹的學習階段 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最後照顧好孩子之前, 父母同時也要把自己照顧好 所以定期運動和與朋友的交流相當重要

臨床職能治療師應具備的特質

圖片
這是自己在四年前 寫下來分享給台大大一學生的一段話 也一併的再次分享給自己 熱愛親近人群,但不可失去原則     當你看一個人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當一個人靠近你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 有無止境的耐心,但不行只在等待     當你必須重複一句話三十次,你願意嗎?     當你必須重複一個動作三十次,你願意嗎?   有不服輸的勇氣,但不能一意孤行     當你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時,你會怎麼做?     當別人達不到你的要求,你的感覺是如何? 敏銳的覺察力,但更要有應變力     你能發現正在跟你說話的人,心情如何嗎?     你有注意過和你說話人的動作嗎?

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我們能做些什麼?

圖片
亨丁頓舞蹈症發病進程 在早期階段需要做些什麼? 加強生理功能 提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 日常生活功能(ADL)的評估 廚房:物品的加蓋、常用物品的擺放、用火的提醒 浴室:防滑地板、扶手、沐浴用品 客廳或臥室:走道淨空、使用穩固、高背有扶手且無輪的椅子 飲食 攝取足夠的營養 便利使用的餐具,如加粗握把 強化肌力 軀幹和頸部負責姿勢控制的肌肉 手部與足部的掌內肌群 強化平衡和步態 核心機群訓練 有意識的來學習控制平衡(減少自動化的動作出現) 關注認知的失能情況 順序性的任務或是在動作的起始與結束可能會出現困難 在中期階段需要做些什麼? 維持當前的身體功能 動作協調:利用藥物減緩舞蹈的動作影響 移行能力:在必要的情形下,選擇適當的助行器(有座椅的)來協助移行 放鬆技巧:透過冥想、正念,學習如何做身體的放鬆 感覺覺察 由於對自身疲勞的覺察變差,而容易導致肌肉過度使用或是無力的情形發生 學習隨時有意識的去監控自己的體力和身體各部位的疲勞程度 日常生活功能(ADL)的訓練 動作起始的困難:將需完成的動作分步驟完成 穿著:將常穿的衣物依場合分類,並搭配成套裝,以降低選擇時的困難度。選擇較容易穿著的衣物(減少扣子等複雜的配件) 進食:需注意座椅、餐具、桌面防滑等 在晚期階段需要做些什麼? 飲食:可能需要管灌,營養的搭配 生活品質的維持:由於動作控制變得更差,安全性和舒適性是唯一的考量,因此找尋完全支撐包覆的座椅和床變得相當重要 以下的影片可以供給選擇的參考

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圖片
是一種罕見、漸行性、致命性疾病, 盛行率在西歐為每十萬人有三至七人 在亞洲人和非洲人較低,約每十萬人有0.1至0.38人 由於腦中特別區域之神經細胞逐漸退化,引起肢體(包括臉部、頸部、軀幹及四肢)肌肉產生不自主運動,以及智力逐漸喪失 通常發病年齡為35-44歲之間(但10%的人在二十歲以前,25%的人可能在五十歲以後),發病後平均存活壽命為15-18年,一般過世的年齡為54-55歲左右。 自體顯性方式遺傳,顯少是新的基因突變 有變異的基因叫IT15,位在第四條染色體的短臂(4p16),功能目前不清楚; IT15基因中有一段由胞嘧啶(cytosine)、腺嘌呤(adenine)及胱嘌呤(guanine)組成的三核甘酸重複序列,正常的重複序列數目為10至26次, 變得異常地多時(36-121次),該基因的功能便出現異常 即使另一個IT15基因是正常的(每一個人每個體細胞都有兩個IT15基因),特定神經細胞的功能仍會受影響,患者因而逐漸產生症狀。父或母其中一人的IT15基因有變異,其子女每人都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罹病。 患者通常在症狀出現或知道自己有可能罹病之前已生育子女,將有變異的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因此,適時的遺傳諮詢,對尚無症狀的家屬是非常重要的。 診斷方式 身體檢查、神經檢查、詢問家族史、及分子基因的檢查。 分子基因檢測(CAG重複次數) <28 沒有亨丁頓舞蹈症 29-34 不會發病,但下一代可能遺傳 35-39 有些會發病,下一代可能遺傳發病 >40 發病 當某人重複的數目介於29-34次時,他本身在有生之年應不至於有症狀,但他的子女的重複數目有可能增加到病態的範圍 , 重複數目介於36-40的人,在有生之年不一定會有症狀。 三核甘酸序列的數目與發病年齡有反比的關係,重複的數目在40與55次之間的患者,多在成年之後才發病。 重複的數目在50次以上的人,則多在二十歲之前就有症狀,而且是由父親處遺傳到有變異的基因 三核甘酸重複序列的數目與病程速度無明顯的關係 此方式不針對18歲以下未成年者進行,因心智尚未發展成熟...

貼紮(肌能系貼紮Kinesio Taping)的力學效應

肌能系貼紮在台灣發展已久,這邊節錄一些 台灣肌能系貼紮協會 課程- 臨床應用研討會 的內容,希望能帶來一些思考 肌能系貼紮的力學效應 貼紮是將彈性無藥性的肌能系貼布,貼於皮膚上,進而影響皮膚以下的軟組織(含皮膚)動作方向、液體流動方向、彈性等等。 因為貼布和皮膚一樣是具有彈性、延展性的物體,故同樣是屬於非剛性的物體,當非剛性的物體受到一外力影響時,便會同時產生兩種情況-『形變』以及內部反抗外力的『應力』。 因此可以解釋由於貼布與皮膚(或是軟組織)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故他們彼此間的連動性相較於一般無彈力的藥用貼布,有更佳的改變效果。且當貼布貼於皮膚上時,會帶動皮膚橫向的形變,而皮膚的形變,會進而影響下面的筋膜、肌肉,來達到特定的目的。 比如當我們希望皮膚做出彎曲、延展、扭曲的形變動作時,便可以透過貼布去帶動皮膚做出這樣的形變。 另外貼布的本身的彈性係數也會影響對皮膚的作用效果 彈性係數高時,施加外力於貼布上,能產生的形變較少,但相對的在同樣長度下,可以形成較大的外力(虎克定律 F(外力)=k(彈力係數)*X(形變)) 因此以 肌能系貼布 的兩項產品- 經典貼布Classic 和 指紋貼布Finger Print 來說 經典貼布Classic 的彈力係數較高,所以在相同的長度下,可以對於皮膚及軟組織有一個較大的引導及支撐力量 而 指紋貼布Finger Print 的彈力係數較低,所以在相同的外力(拉力)下,就可以達到預期的形變長度,對於皮膚來說,可以有更多的彈性以及舒服的感覺(因為降低拉扯感) 至於哪一種適合用在自己的皮膚上,就得看要如何使用及目的囉!

像青蛙坐定2

有幾個可以提醒自己和孩子的點 注意呼吸 注意不同情境下的呼吸,何時深?何時淺? 訓練注意力 用感官去感知,不加以思考評判,不透過思維作為中介,感受外界的實相。 看,但不批判:看到的東西越多,解釋的越少,就能記得越多,也才能看到真正眼前的事物。 傾聽的練習 聽到的聲音是高、低、遠、近、前、後? 可以聽到自己身體內在的聲音嗎? 練習兩個人用兩分鐘的時間談論自己今天過的如何,就只是聽,但不給予任何評價 對待困難的感受 你的感覺並不等於你 你「擁有」感覺,如:「我不是愛哭鬼,我只是剛好覺得難過。」 感覺通常不會停留很久,如果很久,那是因為我們對這樣的感覺感到擔憂 沒有一種感受需要被壓抑、改變或是立即表達 對待困難的感受重點不在於解決問題,也不是用同情心跟著一起哭或謾罵,而是給予關注、一種充滿關愛的注意力 困難感受是指「處理」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想法和行為 怒氣管理:可能生氣的對象包含 無法得到你想要的(注意力、安慰) 得到你不想要的(爭吵、緊張、不想吃的東西) 受傷的感受(令人受傷的評論,如你怎麼那麼緊張) 使用暫停的方式,提醒自己

像青蛙坐定

圖片
“當未來來臨時,孩子們所要面對的世界和課題,和我們是如此的不同。 但我們確定的是,   當孩子們得知道要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 要如何拒絕和專注, 如何傾聽學習, 如何和自己、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以及和他人保持睿智的關係。   而你將會知道那樣的技巧,也就是學習覺察和具體認識的方法,就是正面取向的核心所在。” 書中告訴我們的是,和孩子一起透過每週30分鐘的課程以及每天10分鐘的練習,持續一年可以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 而其中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保持輕鬆愉快的態度 一週不斷的重複做相同的練習 要有耐心,不斷的練習,不要把焦點放在成果 只要願意練習,就表達鼓勵和讚美 詢問孩子的經驗。沒有對錯,可以說也可以不要說 教導孩子 我們無法阻止意念的海浪,但可以學會暫停 當發現情緒的海浪來時,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期待不好的事情不要發生 集中注意力在海浪的樣子上,就有機會可以順勢而為 「注意」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反應 不是當下的情境造成問題,而是你對它的反應造成問題 另外還有一段話是我覺得很棒的 “ 能不能單純的就只是做一個父母,   放下想要強求事情一定要變得如何,或是想要評判的心。   沒有所謂「我想要做怎樣的父母」或是「我想要我的孩子變成怎樣的小孩」” 即使工作了那麼久,在進行療育的這條路上 總是會有和家長、和孩子、和老師相互的拉扯 而亂了自己的腳步 透過正念的練習,告訴自己 “就做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治療師 永遠不要忘了初衷。”

正念:面對壓力與憂慮的自我練習步驟

以下內容出自「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正念減壓療法練習手冊」  面對壓力與憂慮的自我練習步驟 STOP S(stop):停下來 T(take a breath):吸口氣 O(observe):觀察 P(proceed):繼續 RAIN R(recognize):知道有強烈的情緒出現 A(allow):允許並如實知悉自己的強烈情緒 I(investigate):探究身體、情緒和念頭 N(non-identify):不認同強烈情緒等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