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探討

以下的內容包含中山大學心理系 李宏鎰教授的課程內容及個人想法
ADHD的預後


從圖中可以了解到若以10歲的個案症狀為100%為例,到15歲就會下降到50%以下,而到了25歲則會僅存10%。

然而症狀的減少(特別是衝動和過動)並不代表個案痊癒,是因為前額葉的發展成熟而逐步能抑制過動的狀況







上述的狀況為一般ADHD個案,但有某些個案卻會因ADHD的症狀而造成較低的成就

















從上圖中可知ADHD的個案在7歲時,可能僅有ADHD、低自尊的情況
但若情況未改善或進行介入
則有可能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出現破壞性行為、學習遲緩、社交技巧不佳的問題
而到了國中-成年的階段
則會出現更嚴重的ODD、CD、學習障礙等問題
其中的CD(品行疾患)在18歲後,則有可能被診斷為「反社會性人格」

或許在個案年紀較小時,改善低自尊的情形
有助於避免未來出現更多嚴重的學習、行為問題

ADHD的處理原則

必須依照此順序逐一執行,不能直接跳到「制定規則」或「堅守底線」

  1. 建立關係
    • 建立互信互愛的長久關係
    • 參與孩子的生活及喜好,而不是只有學業
  2. 給予獎勵
    • 找出孩子在生活當中的優秀表現或較佳的行為
    • 不吝惜的給予各式各樣的獎勵(發自內心地給予言語上的肯定)
    • 找到孩子真正喜愛的事物,並且適時的給予
  3. 制定規則
    • 降低標準,不適合用一般孩子的標準要求
    • 達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識
    • 設定執行方式
  4. 堅守底線
    • 當規則設定後就不能輕易妥協
    • 若沒有達到標準,就必須按照規定的方式處理(如剝奪玩電腦的時間)
    • 不應該有"再"(如再玩十分鐘就好)
  5. 規律作息
    • 當作息規則確立後,需要持續的進行直到習慣建立
這樣的做法其實與平日在治療室的方式很類似
端賴我們是否有耐心和時間去完成這樣的步驟
以及家長是否能夠配合一同在家中執行

當然適時的使用藥物更能將此效果加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診斷

狄蘭氏症候群(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